发布时间:2024-10-29 15:21:47作者:制水二部 徐正勇阅读次数:
“次”在诸多言语里,似乎都难有褒义。一提到“次”,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次品”“次要”“残次”等这些形容残缺之物的词汇。自古以来,求好不能求次,求次难以获好,已然成为人们所周知的共识。
不过经济学中有一个“次优理论”,大意是说:假设达到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那么,满足剩下的九个条件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得到的次优状态更接近十个条件都满足的最优状态。次优理论中蕴含有“求好别避求次,求次也可能得好”的思维路径,显出独特的思辨意义和启迪价值。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在多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有时,由于时间、资源或技术限制,最优选择往往难以实现,此时次优选择成为了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次优选择不是最优的,但它仍然可以是合理的和可行的。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以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追求。
我们固然应当追求“高标准”与“高能力”的组合;但如果一时无法达成,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果断取舍、适当降标,在实践中先尝试解决“有没有”的低标问题,再逐步解决“好不好”的高标问题。放过自己,善于以“次”致好,或许正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成功捷径。